性、愛、慾望與上癮

揭開性、愛、慾望與上癮的神秘面紗:從腦科學看人類行為


現代社會中,許多人都在某種程度上經歷過上癮。這種上癮可能是抽菸、喝酒,也可能是無法抗拒地查看手機,看看有沒有新的訊息和通知。甚至在家庭聚會或外出旅遊時,我們與家人聊天也似乎不如手機來得有趣。


即使在明知有重要考試或報告的前夕,我們仍會被手機吸引,最終陷入自責和空虛。這些感受背後隱藏著複雜的腦神經機制和心理現象。本文將深入探討性、愛、慾望與上癮之間的關聯,並揭示它們在大腦中的作用機制。


想要 vs 喜歡:揭開大腦的秘密

1970年代,美國紐奧良的精神病患者B-19參與了一項由羅伯特·希斯醫生(Robert Heath)主導的實驗,該實驗試圖區分性慾望與喜歡之間的不同。希斯醫生在B-19的大腦中植入電極,刺激其快樂中樞。B-19可以通過按下按鈕來啟動這些電極,結果他在短時間內按了1000多次按鈕,顯示出強烈的性衝動,甚至達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然而,當被問及是否喜歡這種感覺時,B-19明確表示他並不喜歡,但仍無法停止按下按鈕。


這項實驗表明,「想要」與「喜歡」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感覺。密歇根大學生物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教授肯特·貝里奇(Kent Berridge)指出,多巴胺可能並不影響你「喜歡」什麼,但卻會驅使你「想要」什麼。這一發現顛覆了多年來心理學家和神經科學家對慾望和動機的傳統認識。


上癮的真相:多巴胺的作用

多巴胺在提升慾望和誘惑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貝里奇教授進行的一項實驗顯示,老鼠在吃甜食後會顯示出喜歡的行為,但當大腦中的多巴胺被去除後,即使甜食近在眼前,老鼠也不再主動去吃。


然而,如果將甜食餵給老鼠,它們仍然會表現出喜歡的反應。這證明了多巴胺是驅動「想要」行為的主要因素,而「喜歡」則更多與大腦的理性直覺相關。


這個實驗展示了多巴胺如何影響行為。當老鼠吃到甜食時,它們會顯示出舔嘴唇和手部活動頻繁的喜歡行為。然而,當老鼠的大腦中的多巴胺被去除後,即使甜食放在它們眼前,它們也不再主動去吃。


這意味著多巴胺驅動了慾望,而不是喜歡的感覺。這個發現讓我們認識到,多巴胺對於慾望的影響是巨大的。


上癮的本質:想要與喜歡的分離

貝里奇教授的研究顛覆了人們對慾望和動機的傳統認識。他指出,「多巴胺肉體的慾望」比「理智的喜歡」更接近人性的根本。在現代科技產品中,這一發現被廣泛應用於行為設計。例如,抖音利用「變量獎勵」系統,不斷提供不可預測的快樂刺激,讓用戶上癮,這與賭博機制類似。


在現代科技產品中,這一發現被廣泛應用於行為設計。例如,抖音利用「變量獎勵」系統,不斷提供不可預測的快樂刺激,讓用戶上癮,這與賭博機制類似。這些應用引發了對人們心理健康的擔憂。過度使用這些產品可能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


這些應用引發了對人們心理健康的擔憂。過度使用這些產品可能導致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希望通過這篇文章,你能對自身的行為有更深刻的認識,並做出更理智的選擇。


慾望與喜歡在大腦中的區別

多巴胺這種激素給我們的感受應該是慾望。而喜歡這件事情,更接近理智,大腦。喜歡更像是大腦理性的直覺,慾望跟多巴胺更像是肉體的愉悅。就像你會喜歡有在鍛鍊結實的身材,但是吃甜食跟大口喝飲料會讓你更容易快樂。所以你喜歡吃甜食,但又不想要自己變胖。聽起來很矛盾,但是又很真實對嗎?所以喜歡跟想要根本就是兩件不一樣的事情。

貝里奇教授的許多實驗改變了對人類慾望和動機的科學理解。他認為,「多巴胺肉體的慾望」比「理智的喜歡」更加貼近人性的根本。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慾望驅使我們延續基因,而喜歡則與文明的延續更為相關。肉體的慾望是動物本能,而喜歡則像審美觀一樣,因人而異。


行為設計與上癮的循環

區別「想要」和「喜歡」的最重要意義在於,我們看到了對毒品、酒精、賭博上癮的內在成因,也看到了這幾年社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TikTok對人類大腦多巴胺上癮設計。


這些應用利用了「變量獎勵」系統,每次刷新的內容都是不同的,有時你會看到非常有趣的影片,有時則與你的喜好完全不同。


這種不可預測性讓人們不斷地刷,不斷地期待下一個視頻可能會更好,這正是賭博機制的一種應用。每次滑動都是一次賭博,希望下一個視頻會帶來更大的快樂。


社交媒體的設計者們深知多巴胺的作用,他們精心設計了一系列的快樂體驗來吸引用戶,並且這些設計往往會讓人上癮。Facebook的設計是社交和情感的連結,快速滑動即可觀看朋友的情感聯繫。Instagram則透過美麗的照片來刺激用戶的大腦。而TikTok更是利用了簡單的操作和快速的反饋,讓用戶在刷視頻時不斷釋放多巴胺,形成了強烈的上癮循環。


這些行為設計學的應用,在商業上無疑是成功的,但也引發了對人們心理健康的擔憂。過度使用這些產品可能導致焦慮、抑鬱和其他心理問題。更有甚者,一些上癮者甚至需要專業的心理諮商來幫助他們戒掉這些習慣。


比如在紐約、華爾街,已經出現了一個手機戒癮的特殊行業,專門透過心理學設計研究的一些步驟和方法,來幫助人們戒掉手機上癮的習慣。這些專業人士的收費高達每小時150美元,這也顯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和需求的迫切性。


結論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認識並理解慾望、上癮與喜歡之間的區別,對於保持心理健康至關重要。貝里奇教授的研究表明,雖然多巴胺驅動了我們的慾望,但它並不一定影響我們的喜歡。我們需要警惕那些讓我們上癮的行為,並努力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Sky強腦力!全開大腦超省力!

Youtube搜尋: Sky強腦力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

訂閱電子報